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 博览会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创新论坛上,温铁军作了《中央承担最终风险条件下的地方政府公司化竞争》的主题演讲。
如果中国政府有那么一点点推进城镇化的诚意,就应该立即宣布,所有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子女都有与城市孩子同样的受教育权利。一直以来,农民被视为一种国家可利用的资源,不给他们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
审计署2012年对18个省财政审计发现,地方各级税收收入不能满足其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半,事权和财权不匹配。事实上,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没有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如在城市就读都要付不菲的借读费或者走关系成本,甚至在大城市由民间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经常被地方政府强行关闭,这也是大量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城市的行政层级制度形成了城市间的权力等级,资源不断向权力中心以及上级聚集,呈现金字塔状,这严重影响人员流动,造成大城市病以及小城市人口规模不足等现象共存,类似马太效应。一切不给农民平等权力的城镇化方案都是虚伪的,如果暂时不能在父母身上实现,就先从孩子们做起吧,给孩子们在城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要让罪恶的户籍隔离制度在学校继续上演。毫无疑问,对底线思维最清楚的是各级政府,他们会以各种结构调整的理由加强传统的投资,从而重复过去十几年的表演,只不过剧目从保8换到保7而已。
所以,在上半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以城镇化名义的借款,一些地方也以城镇化为名在农村实施并村上楼。考虑到目前的债务规模,中国已经无法承受地方政府继续举债。要改革以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医疗、养老及有关孩子教育的制度。
推动工业化(包括今天所提的信息化)的进程,必然同时是在推动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9.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与路径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上的聚集这一世界各国城镇化所共同走过的道路来看,中国不存在特殊的道路和路径。特别在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取向的环境下,前者的配置又将涉及水电油气煤、利率汇率等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而这些体现市场动态价格的改革结果,是人们事先难以详细预测的。中国现实起点的特征是什么?一是已在城镇中生活的亿万劳动力享受的却是非市民的歧视待遇,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稳定。
二是要解决大量农民工进城后城市扩建中面临的水、电、气、道路、排污、资源节约等城市建设问题(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工业化率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一个地区的城市中,工业就业人口在增加,农业就业人口在减少。
既然改革与转轨是个渐进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搞大跃进,不能把国民福利待遇的胃口吊的过高,更不能突击造城。在当今中国体制下,突出投资计划只会误导地方政府,强化政府主导理念,助长沿袭过去粗放式的投资至上的增长理念。三是中国整个经济仍处于转轨状态,城镇化中各种资源的配置正处于一个内生制度、组织架构的改革与形成过程之中。同时,从一个含有工业和一定比例农业经济的地区看,在科学布局和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含义上的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布局和改善三农问题的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规划的重点,应去研究规划实现更高水平城镇化所需要什么样的市场机制?去研究形成推动城镇化的市场动力机制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改革?一句话,对中国推动城镇化有实质意义的规划,应该是除去涉及技术性指标之外,更多的、更主要的内容应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内容。7.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任务能否实现城镇化战略,最终可衡量的目标可以简单归结为城镇化率的提高。这一切决定了,要探索未来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与路径:第一,必然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过程。但是,由上述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决定了,在复杂的环境背景下,研制城镇化规划必须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规划不能面面俱到。
后两项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或可持续城镇化的问题。因此,要制定一个真正有效的城镇化规划,若不明确相应领域的改革规划,最终是徒劳的。
1.什么是城镇化用经济术语讲,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如果说存在特殊之处,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城镇化现实的起点不同,决定了在完成城镇化历史任务中会有道路上的路径差异。
(2)让农民工逐步接轨、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因此,新农村建设问题不是直接意义上的城镇化问题。3.城镇化与工业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经济史表明,城镇化与工业化高度相关。暴露财税体制的矛盾与困境,进一步帮助决策层摸清财税问题的线索,梳理、寻找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的思路,同时可以倒逼与推动整个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城镇化过程中投资什么?投资多少?资金如何筹集?原则上应交给市场。具体就前者而言,应明确提出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性指标。
不能把城镇化视为一个筐,把本应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应规划的一般内容都囊括在内。无疑,这一决策方向是正确的,是能为未来的历史所证明的。
这是中央政府搞城镇化规划的重要职责。8.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实质根据以上对城镇化战略意义、历史任务以及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阐述,很清楚,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城镇化率水平,就其最低限度而言,必须要改革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
11.城镇化规划应包含两大基本内容根据上述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任务和规划原则的阐述,未来的规划应围绕两大内容:一是根据一国生态文明和国土规划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约束条件,以确保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工业产值占比在增加,农业产值占比在减少。
因此,就经济而言,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消费与投资的增长,意味着内需的扩大,意味着G D P的增长。由于城镇化进程客观上推动了投资与消费的增长,自然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中国要推进城镇化战略,虽然任务繁多,但是具有历史性的、核心的任务主要是三项: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空间布局。要重新修改和新制定一系列相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制度,包括关于增设新城市的行政管理制度等等。
各地的城镇化必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必须结合当地的环境与资源特征,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绝不能千篇一律,搞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因此,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高的程度,恐也不是可事先设定的。
(3)实现农民工养老账户异地转移自由。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提出可由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三者共担、采取现金补贴、提供廉租房等不同形式,以各种方式解决农民工可接受的住房方案。
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可以说是近似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都是有助于城镇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城市面积在扩展,城市要新增包括住房、水、电、气、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可推动一国投资。
三是还要吸取中国自身过去和其他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病教训,面对中国后工业化与环境、资源、交通的现实矛盾困境,要防患于未然,需要对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效应、大中小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个事先的科学规划(即城市空间布局)。可以分别不同的内容,制定在若干时间内逐步取消不公平待遇的目标要求。由此形成的相关资金缺口,按迁转范围,由中央或省级财政分别统筹解决。可视情况,由各地提出三年内实现逐年取消限制的目标,报国家教育部门统筹后核准。
12.城镇化规划的弦外之音如果要实现以上的民生改革措施,意味着户籍制度等项改革会水到渠成。二是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规划经济建设那样,去规划具体的项目和资金总额。
所不同的只是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在产业统计种类归属上的差异。(5)实现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城市上小学、中学的自由。
当然,滞后的改革还涉及土地管理、金融体制等,确实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唯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未来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